這個小區的高空拋物監控“亮”了,104臺“天眼”24小時守護居民“頭頂上的安全”




“天眼”顯威,陋行無處可逃。5月14日,武漢市武昌區長江紫都社區紫桂苑業主委員會和綠城物業公司組織小區業主,參觀小區剛剛“上崗”的監控系統抓拍到的一起高空拋物事件,物業公司依據高拋攝像頭抓拍到的視頻馬上報警,社區民警鎖定了有嫌疑的住戶后立刻上門確認并口頭批評教育,有力地震懾了這一不文明行為。
新裝492套“電子眼”為居民撐起保護傘
武昌區長江紫都紫桂苑小區交房已近10年,小區內共有11棟13個單元,1500多戶居民,園區人口密度較大。同時,因樓宇較高,高空拋物事件時有發生。“每個月都有住戶在微信群里投訴,但苦于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而很難追究責任。”居民朱先生告訴記者,不斷有人從高樓層往下丟垃圾,綠化灌木上被撒滿了各種垃圾,不僅導致衛生難做,有礙觀瞻,而且讓業主在樓棟常規活動區域內出入的時候戰戰兢兢,沒有最基本的安全感。
目前整個紫桂苑常規活動區域內,都已經被攝像頭無死角覆蓋。
該小區建設時間較早,老舊的監控系統多使用模擬信號攝像頭,除了像素低、成像畫面質量差之外,全套老舊設備已經喪失了維修價值和使用價值。經過一年多的策劃和籌備,今年5月初,小區業委會為紫桂苑裝上了492套“電子眼”,建成了24小時、無死角、全覆蓋的園區安防監控系統,在居民的頭頂上撐起“保護傘”。
記者觀察到,目前整個紫桂苑常規活動區域內,都已經被攝像頭無死角覆蓋。在小區監控室,整整一面拼接屏電視墻上都是高清實時監控畫面;從保護業主隱私角度出發,防高空拋物攝像頭拍攝角度多為仰角,畫面可以清晰監控到高空拋物行為,卻不會拍到居民家中情況。
“此次高拋抓拍選用的是800萬像素、帶紅外夜視功能的高清攝像頭,具備夜視功能,白晝黑夜成像一樣高清;其余監控點位,普遍采用的是400萬像素、帶紅外夜視或全彩成像功能的攝像頭。”該項目監理劉曉輝說,“目前本小區監控系統集成平臺的先進性、覆蓋的全面性、系統功能的可擴展性已超過全國85%以上的商住小區。”
監控升級小區設備“改頭換面”
如此功能完備、技術先進的監控系統,建設資金從哪里來呢?早在2019年,小區業委會便著手計劃為小區更新監控系統。三年間,業委會成員四處調研其他商住小區的安防監控系統,花了近一年時間制定并完善監控方案。此外,業委會認真“理財”,三年下來攢了近百萬公共收益,同時多次協調綠城物業公司,申請到綠城物業贊助的20萬資金,并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從12家競標單位中篩選出中標單位,整個監控系統建設項目的中標價格為132.8萬元。
“小區高空拋物攝像頭裝得好,最近地上的垃圾都少了許多。”“是誰高空拋物,攝像頭全都記下了,跑不了。”新監控系統啟用的第一周,業主群里,大家紛紛為震懾和制止高空拋物事件的這一監控系統點贊,積極認可了業主委員會和綠城物業的工作。
“成立業委會就是為全體業主發聲,盡最大努力滿足小區居民的期盼。”長江紫都紫桂苑業委會余項樹主任說道,“沒有什么工作比得到居民的信任和認可更有意義。”
搭建數字化光纖網絡積極打造智慧園區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此次監控升級的契機,紫桂苑還部署了數字化光纖網絡,并搭建了安防綜合管理平臺。“本次監控系統的建設,提升的不僅是攝像頭清晰度、設施設備維護的便利程度,還加上了AI人臉識別等智慧系統,為建設智慧園區的遠景目標,搭建好了擴展性極強的基礎網絡。將來包括停車管理系統、公共信息發布、智慧照明、智慧門禁、智慧消防系統等子分項模塊都可以在現有基礎網絡上迅速搭建。”劉曉輝向記者介紹,施工期間,業委會與負責該項目的施工方項目經理密切配合,不斷精進原設計施工方案,增加了很多全新的安防監控應用場景,例如“電瓶車進電梯也是一大安全隱患,現在安裝了報警系統,如果有車進電梯,電梯就不會關門運行”。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包括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構筑社區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
此次長江紫都紫桂苑的監控改造項目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建設全新監控系統邁出小區智慧化的第一步,提升了社區的安全性、園區服務的便捷性,讓居民切實體驗到前沿科技帶來的新生活。